專題報道
2022-03-16 13:59:28 來源: 邯鄲日報
人物名片
陳冬梅,女,1963年出生,邯鄲市農科院二級研究員,從事小麥育種工作38年,育成小麥新品種18個,榮獲國家、省科技進步獎9項,先后獲評省管優秀專家、省先進工作者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、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。
國以農為本,農以種為先。種子作為農業的“芯片”,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。
我國小麥品種改良工作已有100多年歷史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,我國育種工作取得快速發展,特別是2000年以來,育成了一大批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,小麥單產、總產屢創新高,裝滿了中國的糧倉。
小麥育種,看似尋常最奇崛。邯鄲市農科院二級研究員陳冬梅,從事小麥育種工作38年,雙腳扎在泥土里,論文寫在大地上,育成小麥新品種18個,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著綿薄之力。
永葆初心,躬耕隴畝終不悔
1963年,陳冬梅出生在邯鄲一個普通的農家,姐妹七個,前面有四個哥哥。小時候的她最盼過年,因為只有到過年時才能吃上白饃饃。
“77年恢復的高考,哥哥們都沒有趕上,我能不能考上大學就成了全家人最大的愿望?!睉浧鸶呖?,陳冬梅仍記憶猶新:書放在枕頭邊,醒了就學。憑著這股子刻苦勁兒,她從當年高考3%的錄取率中脫穎而出。1980年,她順利進入農業大學讀書。
大學畢業,陳冬梅進入邯鄲市農科院。她很堅定地選擇了小麥育種,就是想讓大家吃飽吃好。
當時的小麥課題組只有兩名科技人員,少材料、缺經費,條件十分艱苦,但絲毫沒有動搖她的信念。沒有育種材料,就到各個科研單位去征集;科研經費不足,就減少雇工,自己下地干農活。
試驗田里,播種、澆水、除草、治蟲,在別人看來這些操作都是很小的事情,可在她心中都非常重要。每年有上萬個小麥材料播種于試驗田,每個材料或一行、或兩行、或幾行都不等同,每個材料播種時要一行一行擺放信封,如果有一行出了差錯,則全田皆錯。
在田地里,時間以另一種尺度計算,不是去看一年的365天,而是看小麥生長周期的240多天。
多年來,陳冬梅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。五一假期,她要去做雜交;十一假期,她要給田里播種。年復一年,她幾乎每天都在重復著試驗田、單位、家三點一線的生活。
為確保沒有一絲一毫的誤差,直到現在,這些事情她還親自去做。
心系麥田,精益求精育良種
在農科院,她出了名的勤奮?!案憧蒲泄ぷ魅莶坏冒朦c馬虎,每個環節都要用心?!辈稍L中,陳冬梅反復這樣強調。
白天,下試驗田觀察記載小麥生長發育數據,或下試驗示范基地調查指導小麥生產;晚上,還要琢磨育種技術改進創新的問題。
“以前父母和老師總是教育我,要用心工作。用心那就是天天想著工作上的那些事兒?!标惗犯锌卣f。
200畝試驗田是她的戰場。7米一段、5米一截的材料,清晰地標著它們的“學名”。為確保收割不出錯,她跟隨著收割機奔跑在大田。為保證試驗材料的純度,她頂著四處噴發的麥糠清理過篩網,一個麥穗、一個籽粒都不能混雜。她說,如果有一步出現了失誤,那試驗品系就會因為純度問題而終止。
2010年11月份,邯鄲普降暴雪,小麥由于未進行抗寒鍛煉就進入了越冬期,凍害嚴重,減產已成定局。為了解團隊品種在各地的表現,2011年5月23日,陳冬梅到各試驗點考察,考察第三天華北出現了嚴重的干熱風天氣,小麥葉子突然枯黃,5月26日她連夜趕回邯鄲,如果不在3-4天內把試驗材料選上一遍,這一年的試驗工作就有可能前功盡棄。
上萬個試驗材料,粗看上一遍就
很費時,何況要在大田里精挑細選呢。時間太緊了,她干脆把早飯也省了,從早上5點一直選到夜幕降臨,整整選了四天。
幸運的是,就在這一年,陳冬梅團隊選出了兩個優良新品系,并在后來通過了國家審定。
一棒接一棒,讓中國糧裝滿糧倉
“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只有30多年的時間,而一個小麥品種的育成至少也要10年時間。我們只有只爭朝夕,才能不負年華?!标惗氛f,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培育出更多的優良品種,科研團隊只能擴大試驗規模,廣種精選。雖然工作量增加、過程也很辛苦,但成功率大幅度增加。就是依靠腳踏實地、老老實實、數十年的堅持,這支科研團隊育成了18個小麥新品種。
20世紀80年代末,小麥多種病害肆虐,畝產一直在350公斤左右徘徊。如何培育抗病品種取得產量突破呢?陳冬梅白天泡在試驗田里仔細觀察每個種質材料,晚上回到辦公室查找資料,研究技術突破方案。她每年配置上百個不同的組合,調查上千個單株的性狀,統計上萬組的試驗數據,經過連續10年的優中選優,1998年她們團隊選育的邯4564小麥榮獲區試三連冠、邯4589小麥榮獲四連冠,雙雙通過河北省審定,其中邯4564在同期高產育種中處于領先水平,是河北省上世紀90年代末在生產上種植面積大、在品種更新中起主體作用的品種,為我省小麥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。
這兩個品種成功育成后,陳冬梅科研團隊又把目標瞄準了更高更遠的方向,讓品種推廣的范圍更廣,產生的社會效益更大。
“我們不摽著膀子是不可能干出來的?!标惗氛f。為了將高產、廣適、多抗等優異性狀集于品種一身,陳冬梅帶領團隊在育種技術上進行探索,創建了“雙對照加壓”選擇新方法,和品種“三性選擇”新技術,為廣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技術支撐。2003年,科研團隊育成了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邯6172,填補了河北省小麥品種跨生態區雙國審的空白,在廣適高產育種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,種植范圍遍布晉、冀、魯、豫、蘇、皖、陜、新等黃淮八省,為我國五大億畝品種之一,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。
她先后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、省突出貢獻獎、省科技進步獎9項,獲國家發明專利、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8項。
育種工作是一個接力賽,是育種人一棒接著一棒的賽跑。陳冬梅不敢懈怠。正是一批又一批像陳冬梅這樣的科技工作者們默默耕耘,才讓中國人的飯碗里裝滿“中國糧”。育種工作是一個接力賽,是育種人一棒接著一棒的賽跑。陳冬梅不敢懈怠。正是一批又一批像陳冬梅這樣的科技工作者們默默耕耘,才讓中國人的飯碗里裝滿“中國糧”。